| 开放合作月 | 当AI成为“共同研究者”,如何跨越数字鸿沟与伦理挑战? |
| 发布时间:2025/10/31 |
|
“我们可能正在迈入一个新的阶段,之前一个世纪才能够实现的科学发现,通过人工智能在短短五年内实现。”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的这一论断,道出了AI带来的空前机遇。 人工智能的触角已深入人类发展的核心领域,但在这些振奋人心的突破背后,潜藏着数据偏见、技术鸿沟与治理缺失的深层忧虑。当人工智能的发现速度超越人类的理解能力,当算法开始参与甚至主导科学探索,我们迎来的将是一个怎样的未来?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科学研究的范式,并在教育领域推动资源普及与个性化学习。杜宁凯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人类研究的辅助工具,更已成为科学发现的“主动参与者”。 纽约科学院院长兼首席执行官、2024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杜宁凯 他以DeepMind发布的AlphaFold为例,它通过机器学习而非传统科学推理,解决了蛋白质三维结构预测这一生物学重大挑战。“此后,人工智能在药物设计、材料模拟、气候变化预测等领域的应用迅速扩展,其能力以惊人速度拓展,甚至可能将一个世纪才能实现的科学发现缩短至五年。”杜宁凯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阿里云创始人王坚认为,人工智能应被视为“先进的纸和笔”,与人类形成协作关系。他引用数学家陶哲轩的预言,指出到2026年,人工智能可能成为论文的“共同研究者”,人机协作解决科学问题的模式正在成为现实。不过,专家也警示科研领域的AI应用需警惕“理解滞后于速度”的风险。 “一图胜千言,一个数据胜千图”,王坚强调,科学研究的核心是原始数据建模,若AI模型缺乏科学数据支撑,难以真正赋能科研。他建议开发“科学基础模型”,将文本空间与科学数据空间结合,释放更大潜力。 在教育领域,人工智能通过个性化辅导与可视化工具,有效弥合了全球教育资源差距。杜宁凯提到,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开发的PhET气体性质模拟工具和谷歌的Socratic平台,通过AI驱动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抽象概念,实现“自我调节学习”。 “这些工具不仅支持个性化学习,更能缩小地区与国家间的教育差距,中国在AI赋能科学教育领域亦有诸多优秀实践”。杜宁凯表示。 2015年,联合国通过《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共设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169项具体目标。然而,目前只剩5年时间,可持续发展目标才实现不到五分之一。 接下来该怎么做?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指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尤其是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深度融合,中国的做法为世界提供了参考。 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SDG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 SDG中心通过地球大数据评估了中国233个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指标状态和趋势,它们占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的92.8%。数据显示,相较于2015年,2024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整体显著改善,已有141个指标(60.5%)接近或实现2030年目标;与此同时,在地球大数据评估的59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指标中,仅10个指标(16.9%)有望按期实现2030年目标。 9月初,SDG中心发布了全球首个服务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大模型——“灵息·可持续发展目标大模型”,能够低成本、高效率地支持决策。此外,SDG中心在2021年11月成功发射全球首颗专门服务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科学卫星SDGSAT-1,至今已有110个国家的专家使用卫星数据开展可持续发展研究与决策工作。 地理空间技术与AI的结合,进一步拓展了SDG的监测与应对能力,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慕凯华认为,“地理空间智能+AI”是解读地球系统、应对气候危机的关键。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教授慕凯华 他提到,地理空间智能通过AI与机器学习,实现了对城镇化、自然灾害和资源管理的动态分析。例如,中国苏州的城市扩张监测、山东洪灾预测模型,以及多灾害预警人工智能系统,均展示了地理学与人工智能融合的潜力。 行星边界是生态学家提出的地球系统安全运行框架,用于描述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阈值。慕凯华指出,2023年行星边界中已有六项被突破,包括气候变化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而“智能地理学”通过数字孪生和大数据分析,为应对这些危机提供了科学基础。 人工智能在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展现出巨大潜力。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创始主席、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曼佐尔·侯赛因·索默洛指出,数字技术尤其是人工智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关键赋能工具。 经济合作组织科学基金会创始主席、2020年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曼佐尔·侯赛因·索默洛 他提到中国倡议“数字丝绸之路”,通过加强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和智慧城市合作,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互联互通与转型动力。然而,他同时指出,数字鸿沟、政策框架缺失和创新投资不足,仍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挑战。例如,巴基斯坦在AI教育和政策支持方面的滞后,反映了系统性生态系统的缺乏。 从产业技术实践看,深度学习平台与大模型构成了AI赋能的“技术底座”。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从技术实践角度,阐述了深度学习平台一方面支持大模型的研发,另外一方面和大模型协同优化,支撑产业智能化转型。 百度集团副总裁、深度学习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吴甜 百度基于文心与飞桨打造的人工智能基础技术底座,正在助力千行百业。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中车集团基于飞桨建立人工智能仿真平台,支撑高铁外形仿真设计周期由“天级”缩短至“秒级”;在智慧医疗领域,AI已经能在病情收集、病历整理、AI预审核和医生复核等环节发挥作用。此外,百度还助力打造数字人主播,以提升直播转化率。 “技术持续革新不断驱动应用创新,应用创新进而转化为实际商业价值,最终推动产业向更高级形态转型升级。”吴甜说。 尽管人工智能潜力巨大,但其治理、伦理与全球合作问题不容忽视。杜宁凯强调,人工智能的挑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社会与道德问题。“谁掌握数据?如何避免偏见?如何确保公平?”这些问题将定义21世纪的道德基础。 杜宁凯提到,在医疗领域,AI虽能提升癌症检测精度,但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显示,临床医生的经验与AI使用方式可能影响诊断准确性,甚至导致误诊。 王坚则从技术治理角度,呼吁加强国际合作。“GeoGPT的国际治理委员会多次会晤,我们致力于推动负责任的人工智能发展。同时,开源与闭源模型的竞争态势中,开源模型表现接近闭源模型,这也体现了开放科学的重要性。” 慕凯华强调,开放科学与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挑战的基石,“国际合作互学互鉴至关重要,我们必须降低国界障碍,清除政治藩篱。”郭华东则通过SDG中心的数据共享实践,证明跨国协作能够加速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从科学发现到教育普及,从可持续监测到产业转型,人工智能映照出人类智慧最好的一面,也折射出固有的挑战与分歧。唯有坚持开放、公平与伦理约束,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增强人类智慧、服务全球福祉的协作者。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