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合作月 | 促进学术繁荣、开展创新合作、实现共同价值、汇聚全球资源 带你了解国际科技组织!
发布时间:2025/10/30

全球科技发展正经历技术融合加速、应用场景深化、治理体系重构的多重变革,国际科技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国际科技组织在促进学术繁荣和科技资源流动、推动各国开展创新合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日益成为推动实现科技全球共同价值的重要平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重要纽带。

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举办期间,国际科技组织举办平行论坛、发布最新科技成果,邀请中外嘉宾共话创新成果,推动全球科技的交流与融合,加速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使科技创新真正成为驱动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的核心力量。


促进前沿学科发展


当前,人工智能、可持续发展、深空探索等前沿学科的演进已从国别性创新转向全球性协作新阶段,国际科技组织是打破学科发展地域限制、推动科学知识全球流动的核心载体,其通过统筹跨国资源、协调多元诉求,有效破解了前沿学科孤立创新的发展瓶颈,为应对全球性挑战提供了科学协同的关键支撑。

成立于2004年7月的国际数字地球协会(ISDE)一直积极推动数字地球科技发展及其在气候变化、灾害防治、能源探测、城市治理等领域的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遥感与数字地球科学家、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郭华东致力于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循证行动提供技术支持,在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期间,面向全球发布《全球尺度可持续发展科学监测报告(2025)—地球大数据视角下的十年进展》,该报告汇聚全球21个国家、40余家科研机构与国际组织的专家智慧,历经多轮国际国内专家评审,对2015年以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十年进展进行多维度“科学体检”

国际机械系统动力学学会(ISMSD)英文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chanical System Dynamics》已成为领域内的权威刊物,服务范围覆盖全球近70个国家,推动全球装备设计与工业研发能力提升。

国际科技组织通过精准聚焦学科前沿设置科研议题、汇聚全球顶尖智力资源搭建协作平台促进学科发展,为前沿学科发展贯通“理论创新、资源统筹、标准统一、实践应用”的全链条支撑。


构建新兴领域标准


国际标准是新兴技术跨越国界、服务世界不可或缺的“第一步”,统一国际标准不仅是加速全球科技进步的关键,还是各个国家科技实力与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期间,在“促进绿色氢能应用为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脱碳提供理想实现路径”平行论坛上,2022年成立的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IHFCA)发布《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这一成果为氢能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决策支持;在国际智能制造研讨会上,国际智能制造联盟(ICIM)发布了《智能制造用例模板》和《智能制造新技术应用指南》两项团体标准,促进制造业信息化领域的技术集成与标准统一。

国际粉体检测与控制联合会(IFMCGM)自1996年成立以来,一直推动粉体检测领域技术进步,其2024年发布的团体标准《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防爆设计指南》填补国内专门针对可燃性粉尘除尘系统防爆设计标准规范的空白。

国际科技组织以标准为核心的协同行动,契合联合国“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推动全球科技从“技术突破”走向“普惠应用”,为构建开放、协同、安全的全球科技生态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标准动能。


培养青年后备人才


青年科技人才是连接当前技术突破与未来可持续应对的纽带,是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从碎片化竞争走向包容性协作的核心力量,直接关系到人类能否通过科技手段有效应对未来的气候、健康、能源等共同挑战

世界青年科学家联合会(WAYS)通过举办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各国青年科学家交流互访等活动,搭建世界青年科学家交流与合作平台,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吸引了来自71个国家和地区以及63个国际科技组织的近800名科学家、企业家、教育家和青年科技人才代表参会,共话青年成长,共叙合作友谊。

亚洲仿真联盟(ASIASIM)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深化亚洲与全球仿真领域协作,2025年举办“亚洲仿真联盟国际暑期学校”活动,活动聚焦智能仿真、数据治理等领域,设置课程涵盖工业数字孪生、AI+仿真、社会仿真等七大方向,来自中国、新加坡、泰国、卢旺达、埃塞俄比亚等13个国家的青年学者参与。

国际科技组织搭建世界各国青年科学家交流互鉴平台,聚焦青年人才生态构建与长远发展,共同书写“当下赋能创新、未来储备力量”的实践答卷。


凝聚开放合作共识


开放合作已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普遍共识,国际科技组织凭借其跨地域、跨领域的中立协作属性,成为凝聚全球科技开放合作共识的重要载体。

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WNEVDO)积极为汽车产业界、科技界搭建交流合作的桥梁,深化汽车科技战略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共同探索未来发展方向。2025年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在阿联酋、德国慕尼黑成功召开专场活动,携手中外汽车领域推动智慧能源、智慧交通等领域技术共研、产业链共建及市场共拓。

国际深空探测学会(IDSEA)由50余位中外科学家共同发起申请,中国探月工程总设计师、深空探测实验室主任兼首席科学家吴伟仁当选首届理事长。学会秉持“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包容发展”原则,自成立以来联合多国科研机构协同推进深空探测合作,拓展航天领域开放合作的新渠道,为重塑航天国际合作新格局、构建外空领域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国际介科学领域的知名学者和专家共同发起的国际介科学组织(IPM),理事会主席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2023年成立以来积极建立国际介科学对话合作机制,促进学术交流、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对人类可持续发展重大挑战、转变科学研究范式和填补现有知识体系在不同层次介尺度上的缺失环节都产生了重要意义。

从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组织的跨国技术共研与市场共拓,到国际深空探测学会多国协同探索与格局重塑,再到国际介科学组织跨学科对话与知识体系补位,生动诠释了国际科技组织在凝聚全球开放合作共识中的平台枢纽作用。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


全球问题的科技治理、科技发展的风险治理和科技创新的规则治理,共同构成了当代全球科技治理的三个主要议题,国际科技组织以专业化、跨域化的实践,为每个议题提供“问题破解、机制构建、落地推进”的系统性支撑

国际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封存技术创新合作组织(CCUS)在联合国绿色基金框架下深度参与全球气候治理,通过系列技术支持与项目协同,推动发展中国家CCUS能力建设,为全球减排与气候韧性建设注入技术动能。

国际动物学会(ISZS)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2025年5月签署合作意向书,落实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联合发起的《全健康联合行动计划》,聚焦“全健康”框架与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议题,建立人类—动物—生态系统综合疾病管理方案。

世界机器人合作组织(WRCO)依托世界机器人大会构建全球生态,已成功举办国际机器人可持续发展与合作论坛、中韩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国际合作论坛。2024年8月,该组织主办的世界机器人大会吸引了来自全球的累计超774家企业参展,共同探讨产业发展、协同创新和技术革新话题。

国际科技组织聚焦全球性议题增进国际科技界的开放、信任与合作,在深化跨国交流中为国际大科学计划提供技术衔接与资源统筹支撑,以技术和专业消解意见分歧、用包容和机制弥合治理鸿沟,为推动全球科技治理从议题共识走向行动合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来源:中国科协之声微信公众号